Home_The Chinese Seal Engraving professional website_Virtual Micro Studio
Virtual Micro Studio
會員登入  
真微書屋印學資料庫__點閱率58.022854109343%篆刻年歷1051-1911__點閱率7.83600332281307%琳瑯滿目的數位化印譜__點閱率27.3822096194019%篆刻講座-方寸有情__點閱率1.4873766709205%當代篆刻家專區__點閱率3.32266326126275%真微書屋&黃嘗銘__點閱率1.60135254656428%真微書屋篆刻印學網__點閱率0.347540469694515%回首頁繁簡轉換後回首頁
 
 印學在線>篆刻年歷>依人物瀏覽>姓名檢索>朱象賢印庫搜尋  

 依年代瀏覽
 依人物瀏覽
 -- 隨機瀏覽
 -- 姓名檢索
 -- 姓名搜尋
 搜尋篆刻年歷
 關於篆刻年歷
 篆刻年歷書籍版
 篆刻年歷數位版
 索引檔下載

 
2011年1月1日起,本單元全面開放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全書相同的內容。
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全書內容如有未盡事誼,請多利用真微印庫搜尋/瀏覽。
朱象賢(行先).? ∼ 1733﹢
朱善旂共有 11 則朱逸
1663

朱象賢(行先).生年不確/清溪(今江蘇吳縣)人。字行先,號清溪子。曾受業於楊賓(大瓢)、沈德潛(歸愚)。嘗於所著《印典》自序云:「予家貧識陋,不能一見湯盤孔鼎,而秦漢印猶有流傳,得窺其妙,故每涉群書,採錄類聚,編成八卷,名曰《印典》,好古君子欲知古印淵源,不外乎此矣。」/1663±15/之13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663年之013則相同。
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一——原始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四三七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五四七字。/之4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04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6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一——制度上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四二九六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五五九五字。/之5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05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45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二——制度下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七二四四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八九九四字。/之6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06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69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三——賚予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二五四三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三一七二字。/之7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07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27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三——流傳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四四一四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五四九九字。/之8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08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42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四——故事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一○六七二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一三○四四字。/之9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09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99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卷第七——器用〉一文。本文全長計五二三三字,加註句讀標點後共計長六七二七字。/之10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10則相同。

本文下載..-51
☉-1,扣點數 1 點,可讀放大影像
1722

朱象賢(行先)/編撰《印典》一書。本書概要:朱象賢編著。摘錄古書中有關印章之記事、論說及詩文,分類編次。其中第一至二卷為制度,第三卷為賚予、流傳,第四卷為故事,第五卷為綜紀、集說、雜錄,第六卷為評論、鐫刻,第七卷為器用,第八卷為詩文。/之11
真微書屋註:朱氏嘗自序云:「予家貧識陋,不能一見湯盤孔鼎,而秦漢印猶有流傳,得窺其妙,故每涉群書,採錄類聚,編成八卷,名曰《印典》,好古君子欲知古印淵源,不外乎此矣。」又本書曾收入《遯庵印學叢書》。《歷代印學論文選》選錄其中第一至四卷及第七卷。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22年之011則相同。

1733

朱象賢(行先)/撰寫〈印典.附錄〉一文。/之1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33年之001則相同。

1733

朱象賢(行先).享年不確/曾受業於楊賓(大瓢)、沈德潛(歸愚)。嘗於所著《印典》自序云:「予家貧識陋,不能一見湯盤孔鼎,而秦漢印猶有流傳,得窺其妙,故每涉群書,採錄類聚,編成八卷,名曰《印典》,好古君子欲知古印淵源,不外乎此矣。」存世有《印典》。/1733﹢/之2

全文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書籍版1733年之002則相同。



資料與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
一書同步.2001年4月16日出版
全頁無阻點瀏覽狀態
未設定  說明  設定
閱讀凡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