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96年4月16日聯合晚報即有「電腦把中國藝術傳下去」的專題介紹「篆刻家黃嘗銘試著將自己及中外名人作品放在電腦中,把老祖宗文化資產保留下去。」 |
1997年9月15日自立早報有「黃嘗銘—印學資料電腦化推手」專題介紹,強調「這項空前大工程一旦完成,我數千年印學資產得以有系統地保存下來」。 |
1997年10月份的「普門雜誌」有「方寸天地有大美—黃嘗銘」彩色十整頁的專題介紹,其中亦有大篇幅的介紹本計畫的建立。 |
2001年4月,應用數位化的印學資料編輯完成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一書,共收錄12,803則印學事歷,全書文字逾160萬字及6,110張圖片,是一部劃時代的印學鉅著。並同時建立成《篆刻年歷1051-1911》網頁於印庫網站,提供有鎖碼限定的完整資訊檢索功能。 |
2001年7月,應用數位化的印學資料協助佛光文化事業所籌編的《世界佛教美術辭典》,提供予「歷代佛語篆刻集」、「歷代釋氏篆刻集」及「黃嘗銘佛語篆刻集」等。 |
2002年11月至今,分別應用數位化的印學資料協助北京華辰拍賣公司,提供一些篆刻拍賣品的諮詢資訊。 |
2002年12月開始至今,陸續應用數位化的印學資料協助日本《樂篆》雜誌編輯,提供予該雜誌檢索的篆刻資訊。 |
應用數位化的印學資料協助日本三圭社出版社編輯,2007年6月5日出版「篆刻.墨場必攜」四字熟語版,2009年8月8日出版「篆刻.墨場必攜」二、三字熟語版。 |
1998年起至今,應用數位化的印學資料,零星協助香港、台灣年輕學子撰寫論文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