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了中國古文籀篆之後,猶需要領會一下清代書家易金石為筆墨的趣味,如楊沂孫、吳大澂、趙之謙、吳讓之、黃牧甫、吳昌碩等人的篆書,或儒雅靜肅,或宛轉流暢,或渾厚樸拙,均是以金石為實,而運用筆墨來傳其神者,當然也是黃嘗銘的學習對象。 在篆隸的學習中,除了體會了筆墨的氣韻外,更藉由對文字的認知及書寫,而能神、靈、巧、妙、肆、放自如地駕馭文字,每每提筆,恍惚心中的思維便超越了幾千年的時空,而與秦漢、商周時代有所默契、靈犀相通。在文字的運用上就更加靈活自然,這對治印而言,於方寸間文字的組合應用,提供了無窮的資源。 正因為黃嘗銘的書、印已達到神、形俱合的境界,因此才能夠在經過「印由書入」的階段後,復又將此種經驗轉化為「書由印出」的風格,而使其所書篆字,動輒散發著商周古璽風味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