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印成套的篆刻,因已脫離實用範疇而臻於藝術之境,因此最難處在於設計與求變,尤其避諱一味表現慣有的風格,以致落入窠臼而流於呆板,有礙同時觀攬時的視覺美感。全卷三十二分、全文五一七六字《金剛般若波羅蜜經》的篆刻,對黃嘗銘而言,不啻為對恆心、毅力的考驗,也是他第一次嘗試向如此洋灑可觀的經文挑戰。 經文之篆刻不同於零星詩詞閒章,後者於「技窮」時,尚可跳略迴避,篆刻經文則逐字必到,不容簡省,因此如何將五千餘字的內容以邊款容納於三十二方印石之內,委實令黃嘗銘煞費苦心,而且事先須設計款面經文的排列,以決定印石大小以免篆刻時始發現刻面不足或過當的現象。凡此種種,均需要非常縝密的心思,方能作好規劃的功夫,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《金剛經》完成之後,對於套印的篆刻更有所體悟而生駕馭自如之感,對於《唐人佳句印譜》的問世,有極大的啟發作用。 《唐人佳句印譜》集唐詩片段而成,因為每作自成單元,所以在風格上具有較濃烈的單一性,多以黃嘗銘較為自信的印格表現,因而自然流轉,頗有天縱圓融之逸氣,是為黃嘗銘贏得中山文藝創作獎的傳世之作。
|